A+ A-
A+ A-

盘点各朝历史八卦小说笔趣阁_第13章

"历史谣言六,朱棣诛方孝孺十族。"
"洪武三十一年,明太祖朱元璋驾崩,皇太孙朱允炆继位,是为建文帝。建文四年,燕王朱棣攻破南京,朱允炆不知所踪。"
朱元璋大惊失色,都来不及思考自己活了多少岁:“怎么是朱允炆继位?!咱的标儿呢?”
马皇后神色大变,与朱标对视一眼,都从彼此的眼睛里看见了无法掩饰的惊惧。
大明一向是嫡长子继承制,这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,板上钉钉,不可更改。
来日朱元璋驾崩,继位的必定是太子朱标,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。可现在天幕居然说,继位的是朱允炆?!
朱允炆是东宫皇孙,吕侧妃所出,身份当然尊贵,的确有着继承大统的资格。但皇孙到底是皇孙,他的父亲太子才是众望所归的继承人,如何能越过父亲继承皇位?!
只有一个可能,皇帝驾崩之前,太子就已经去世。病死也好,怎么着也好,反正太子不在人世,失去了继承大统的机会。
朱元璋回过神,脸色铁青得可怕,脖颈血管暴突,显然是愤怒到了极点。
"还不请御医给太子诊脉!"他暴怒得想要喷火,宫人忙不迭地传话去了。
马皇后颤声说:“还有雄英……”
朱元璋和朱标闻言,俱是脸色大变。
东宫皇孙继位,意味着太子在登基之前遇到了意外,可换句话说,太子薨逝,皇帝既然选择不立诸王,而立皇孙,为什么是朱允炆?
朱允炆固然尊贵,但他是侧妃所出,是庶次子,前面还有个兄长朱雄英!
朱雄英是太子妃常氏所出,常遇春的外孙,根据《皇明祖训》的规定,“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”!只是朱雄英年幼,还没有正式册封而已。
洪武三十一年,朱元璋七十一岁,而朱雄英是洪武七年出生,那时该是二十四岁,已经长大成人了。即使太子有个万一,继位的也该是真正的皇太孙朱雄英,怎么会是朱允炆?
只有一个可能,朱雄英也已不在人世!太子与长孙全部去世,他才会选择立庶孙,还有燕王……
朱元璋闭了闭眼,目光森冷,一字一顿地说:“诸王怎么还没来?”
太监总管小心翼翼地说:“禀万岁,诸位王爷得到消息就进宫了,现在已经快到了。”
“只是,”他低下头,斟酌着说,“燕王殿下今日别院狩猎,恐怕要晚一些。”
朱元璋冷酷地说:“使人告诉燕王,他不来,就永远别来了!”
朱标神色担忧:“爹,四弟他并非——”
朱元璋打断他的话:“标儿,你为人宽厚,疼爱弟弟,这无可厚非。从前他们犯错,你为弟弟求情,咱从来不说什么。”
“但老四这事儿不一样,”朱元璋沉沉地说:“他起兵造反,夺了大明天下,往小了说,这是做叔叔的迫害侄子,往大了说,是老四不遵咱的旨意,谋朝篡位!”
马皇后秀眉微蹙。
燕王也是她的孩子,可儿子夺了孙子的皇位,她左右为难。
朱标神色坚定:“爹,儿子相信四弟,他绝不是心中藏奸之人!如今我们不知前因后果,贸然给四弟定罪太过武断。”
燕王朱棣此时还没就蕃,陡然听到天幕来了这么一句,朱棣腿一软,险些从马上摔下来。
天幕你害我!这种事,是能在老爷子活着的时候说的吗?!老爷子固然疼爱儿子,但皇位继承这种事是底线啊!
内侍进来禀报:“王爷,万岁急召诸王进宫”
燕王露出一个难看的笑容:“一定要去吗?”
内侍低声说:“万岁特意提到您,说您不去,那就永远别去了。”
燕王五雷轰顶。他知道,老爷子的意思绝不是放过他,而是“你不来,那你死定了”!
燕王脸色惨白:“知道了,本王这就动身。”
我命休矣!大哥,救命啊!
已经登基的朱棣神色阴沉:“诛方孝孺十族?”
果然,这就是乱臣贼子的待遇么,连这种事都编造得出来。
皇帝们神色剧变:“藩王造反?”
景帝刘启下意识地抚摸身旁的棋盘,当年他就是用这个砸死了吴王太子。
刘彻也想摸棋盘了,但他想到的不是吴王,而是他那便宜叔叔淮南王。
李世民轻笑:“藩王造反成功,简直是闻所未闻。”
他也是亲王,但他从始至终都没有就藩。
大唐白月光:朱棣是哪位,可否让朕认识一下。
大秦始皇帝:朕也想认识一下。
猪猪公主:朕也很好奇。
燕王朱棣哀嚎:你们捣什么乱啊,老爷子是真的会打死我的!
永乐皇帝没有吭声,他知道老爷子是能看到的,他要是得意忘形,倒霉的只有从前的自己。
“朱棣俘虏了一些建文帝旧臣,其中有一个人叫做方孝孺,对建文帝忠心耿耿。据朱棣的谋士所说,方孝孺此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,一旦杀了方孝孺,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,朱棣答应。”
“朱棣登基之前,命令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,被方孝孺严词拒绝。朱棣勃然大怒,问道:你就不怕诛九族吗?方孝孺说:纵十族何如!也就是诛十族又如何。”
“于是朱棣下旨灭方孝孺十族,连同他的亲友、学生一并杀了。每一个被杀的人都会先送到方孝孺面前,让他眼睁睁地看着亲友惨死,借机折磨他。实在是很残暴了。”
刘彻震惊,他都没干过诛十族的事,何况族诛都是夷三族,这事要是真的,那这个朱棣也太可怕了吧?
李世民叹道:“成王败寇,斩草除根,这也是常事,可诛十族实在太过残忍。”
朱棣冷笑:“这方孝孺还是个忠臣,倒显得本王是昏君了。”他把忠臣二字咬得很重。
既然是忠臣,那朱允炆乱搞的时候,怎么不见忠臣站出来尽忠?指出君主的错处并加以规劝,这不是忠臣该做的事么?
现在南京城破了,你再来谈什么骨气什么宁死不屈,早干嘛去了。

全文阅读>>
  1. 上一章
  2. 目录
  3. 下一章